成都附近学生400块钱三小时商务,在宾馆怎么联系妹子呢,100块钱的快餐小姐,同城附近200米约

加入我们| 收藏本站

加强新市镇建设规划引导 促进小城市形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1-03-23 09:58:00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2009年全市现有建制镇47个,区域总面积3184.4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81.34%;总人口231.7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68.23%;国内生产总值1130.86亿元,占全市GDP59%。其中建成区总面积275.9平方公里,占各建制镇总面积的8.66%;建成区人口55.61万人,城镇人口集聚率为24%。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两新工程”建设以后,我市各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人口集聚加快,建制镇规模不断扩大。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建制镇建设虽然在基础设施规模、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套和人口集聚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市镇建设要求和小城市应具有的基本功能看,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在规划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规划编制滞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1640网络型大城市目标任务后,许多镇尚未开展或尚未完成新一轮的新市镇发展规划,致使有的镇目前还在沿用上一轮编制的城镇建设规划。

2、空间布局不合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不少建制镇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功能区相互交叉,点多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够完善,这些与新市镇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等存在较大的差距。

3缺乏自身个性和特色。许多乡镇缺乏自身特色和个性塑造,在新市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难以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同时,就全市而言也缺乏新市镇建设分类指导的总体规划。

4、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关系到新市镇建设和小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但从目前情况看还存在四方面倾向:一是重经济建设,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二是重道路等地面设施建设,轻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重为经济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轻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四是重硬件建设,轻管理与服务等软件建设。

三、对策建议

加快新市镇建设,促进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新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委、市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因此,我们要把加快新市镇建设作为启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强新市镇建设规划引导,促进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强化规划引领作用。规划是城镇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镇的依据,通过规划可以合理确定城镇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协调各方面在建设中的矛盾。因此,在我市新一轮新市镇建设中必须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及时依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新市镇的规划修编和完善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2、强化遵循规律分类指导。我市地处平原,国土面积狭小,土地资源贫乏,而且交通发达便捷,城镇趋同性强。因此,在新市镇规划建设中一定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市实际,按照空间布局、自然流向、人口规模、服务半径等情况,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具体可将现有47个建制镇按照小城市、新市镇、一般乡镇三类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分类培育,使其良性发展,切忌简单化一刀切,切忌相互攀比盲目求大。

3、强化彰显个性和特色。新城镇建设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培育和彰显个性特色,提升新市镇品牌效应和竞争力。一是要挖掘和传承自身的人文资源和历史风貌,保持新市镇独有的城镇个性;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骨干企业,壮大支柱产业,彰显自身产业特色;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加快各市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形成新市镇发展的品牌特色。

4、强化新市镇功能建设。功能建设是传统乡镇向新市镇和小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吸引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要素集聚的关键所在。一是坚持市域联动,继续强化新市镇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1640网络型大城市建设总体要求和“区域协作、规划衔接、统筹管理、共建共亨、统一政策”的理念,根据轻重缓急有重点、有计划的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供电、供气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现全域内“无缝对接”,不断提高新市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坚持城乡接轨,高标准推进新市镇住宅小区建设。新市镇住宅小区建设是新市镇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聚人口重要平台,也是打造宜居型新市镇的关键和展示新市镇风貌的重要窗口。当前要紧紧抓住大力实施“两新工程”关键时刻,结合新市镇总规修编,按照功能区块清晰要求,优化新市镇建设空间布局。要坚持城乡接轨,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建设新市镇住宅小区。要按照一定规模和半径,合理划分好新市镇社区,抓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为新市镇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三是坚持城乡一体,大力加强新市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市镇建设过程中,既要抓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住宅等建设,又要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大力加强新市镇公共服务能力规划建设,特别是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群众文化体育、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服务高效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