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意见,市委、市政府也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关于实施“五个一百”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布局优化、规模集聚、产业融合、功能拓展,加快我市农业转型发展。对此,我们九三学社市委会也就近年来我市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现状及其主要特点
1、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我市实施的“两分两换”强力助推了土地流转,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007--2009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分别为3.4万亩、9.4万亩和11.4万亩,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截止2010年上半年为止,我市有国家级农业园区2个,省级农业园区16个,其他各级各类园区200多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2、规划编制全面启动。根据省、市两级政府有关要求,2010年各地普遍启动了新一轮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全年计划编制现代农业综合园区16个以及一批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其中已有11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10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5特色农业精品园列入省级创建点。
3、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市及各县(市、区)政府都相继制定了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了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市财政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市本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建设。秀洲区政府整合区级现有扶持农业产业化相关资金10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保证园区建设顺利开展。
4、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根据规划各地积极推进园区内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和用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标准化农田。许多地方还结合新农村建设,把穿插在粮田中间的旧房屋进行拆除,老宅基地进行整理,建成集中连片的现代农业园区。
5、建设领域不断拓宽。我市在标准粮田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园区建设领域已拓展到经济作物、林业、渔业以及旅游观光农业等领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桐乡市石门杭白菊园区十分注重杭白菊品质和深加工,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所产的杭白菊系列产品价格高于周边地区30%甚至一倍以上,带动了当地杭白菊以品牌为依托的产业化之路,农民的增收幅度大大提高。
二、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1、总体规划和建设目标滞后, 影响了园区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由于缺乏明确的现代农业园区长期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导致一些地方在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倾向,有的产业发展方向不明晰,有的技术力量依托不确定,从而导致不少农业园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主导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园区的健康发展。
2、部分园区定位不准,未能发挥应有示范效果。在近年来实践中,一些地方对农业园区定位把握不准,不少人把农业园区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土地流转集中+工商资本+设施建设”。许多园区侧重于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各种类型的温室大棚或休闲农庄建设成为一个个园区最重要的标志。相反,对比之更为重要的经营体制、产业发展、配套技术、经济效益等问题则往往被忽视。由于部分农业园区定位不准,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配套技术和管理跟不上,造成投入成本高,而产出效益却很低,未能起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用。
3、一些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部分经营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来,各地都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涌现出许多典型事例。但也有部分工商业主由于缺乏对农业的深入了解,缺少投资园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以及市场调研,导致一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如不少工商资本投资的园区仅局限于“挖塘种树、餐饮娱乐”,真正搞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不多,更谈不上集约经营和发挥示范作用,而且这部分工商资本投资的园区经营情况不容乐观,也很难长期健康扶持发展。
4 、农业科技人才短缺, 导致园区创新能力较弱。目前,我市各地农业园区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技术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业高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现有农技人员调查,我市乡镇农技人员平均年龄43.4岁,其中40岁以上的人员占70%;平均接受教育程度为12.6年,其中本科以上仅占1.24%;从事传统种植和养殖专业的占75.33%,经济特产专业只占有13.78%。
三、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规划布局,努力打造都市型园区化现代农业新格局
要本着“规划先行、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农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努力打造都市型园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在新一轮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中要重点把握好“三性”:一是规划的衔接性。即把握好区域现代农业总体规划、综合园区规划、主导产业示范区规划和特色农业精品园规划之间衔接,使规划更具指导性、操作性。二是规划差别性。即各地要根据各自优势,重点培育和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实现差别化发展,增强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规划的配套性。即按照拓展农业功能,强化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要求,抓好产业化配套规划。
(二)培育现代经营主体,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集约化、企业化转变
经营主体是农业生产最为活跃生产要素。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要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重中之重,创新组织形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集约化、企业化转变。一要大力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力度,培育出一批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二要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要加强规范管理和政策引导,着力培育一批生产和营销实力较强、发展健康,能真正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园区内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三要大力培育家庭农场。要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董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形成一批专业大户,使之成为今后在现代农业园区中经营主体的主力军。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新科技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引进、推广和创新作为一个重要关键来抓。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人才政策?;睦┮盗菲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进农业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协作,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运用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二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引进、推广和创新的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使农产品更具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特征。三要加强对农民知识技能培训。要通过各种科普宣传、专业培训、绿证培训、农函大等多种形式,抓好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技能。
(四)以园区建设契机,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以本地的资源为优势,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通过种、加、养一体化开发、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每个园区都要选择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建设一批规模大、范围广、效益高的农产品基地. 形成一批规模较大主导产业带、产业链、产业群。二是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品种引进、技术指导、病虫防治、产品销售、市场信息、资金筹集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优质、高效服务。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培育一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生产基地为依托的一体化集团公司,实现农业生产的组织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加强领导与政策保障,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园区建设顺利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时间长,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各级政府要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每个园区建立园区建设协调小组或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园区建设规划指导、目标管理、政策制定和落实、有关工作协调等,保障园区建设顺利实施。
2、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投资大、回收期长,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必须在财政、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要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项目低息贴息贷款,农业科技引进、推广、创新和人才队伍培养建设。要建立财政引导投入的激励机制,引导种养殖户、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入。要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农业信贷要适当集中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
3、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户作为主体参与园区建设。要在稳定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使更多的土地集中于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中,以利于实行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要建立园区加农户的运作模式,鼓励园区内农户作为主体参与园区建设,引导支持农户将土地、资金联营、合作,组成家庭农场或股份合作制企业,扩大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真正实现园区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