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千百年来,运河滋润着嘉兴的土地、孕育了嘉兴的文化、承载着嘉兴的发展??梢运?,嘉兴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2006年,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广播电视总台共同策划、新闻频道精心组织了大型系列报道活动——《我们的大运河》。这也是嘉兴电视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大型新闻报道活动。
嘉兴市委书记黄坤明专门题写片名。在杭州的启程仪式上,嘉兴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并授旗;新华社、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等多家中央、省级媒体作了报道。从5月份开始策划,到12月1日全部新闻报道完成,历时半年,嘉兴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先后派出近60人,组成五个报道组,从杭州出发,分赴浙江、苏南、苏北、山东以及河北和京、津地区 ,总行程超过了3万公里,寻访了沿途的每一个城市,播出180多篇报道。
系列报道播出的同时,新华网进行了视频专栏报道,同步播出记者发回的最新报道、图片、视频和记者在18个地市采访的拍摄手记等,点击率达几万人次。京杭大运河网、中国水文化网站等多家关注运河的网络媒体对专栏进行了链接和转载。浙江卫视10套外宣《故乡》栏目在12月1日到30日连续30天播出《我们的大运河》系列报道。
作为新闻频道的一名编辑,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报道的全过程,从前期收集材料、策划、实地踏勘、直到作为一名主力记者进行异地行进式报道,大半年时间,我一直在大运河边行走、记录。
2007年,我和另外两名同事又承担了:三集总长达一个小时的《我们的大运河》系列专题的撰稿、编辑工作。三集专题片,可以说是这次大型报道活动的精华。《我们的大运河》系列专题当年获得浙江省政府新闻奖一等奖,并获两年一次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提名奖。专家们点评:《我们的大运河》系列专题站在运河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口,既有对母亲河的深情,更有对现实诸多问题的反思,作为一个地方台,有如此宽广的视野难能可贵!
今年,《我们的大运河》系列专题片又获得了嘉兴市政府两年一次的文化艺术奖银奖。当我回看自己的节目,回望那曾经走过的大运河,最大的感受是两个字——“值得”。
润扬大桥
进入苏北段采访,第一个节点就是润扬大桥。第一天赶往扬州,我们大约在晚上九点多上桥,采访车全速前进,二十几分钟后下桥。尽管从资料上已经了解了大桥的长度、跨度,但真正从桥上过的时候,还是很兴奋,这种兴奋感一直保持到了第二天拍摄时。
当我下车,走在大桥上,宽阔的长江在我脚下,前后都是平直、坦荡的桥面,望不到边,汽车不停地从身边开过,而长江中的千吨货轮,看起来是那么真切,江风呼啦啦吹过来,阳光有点晃眼,一种兴奋的情绪不由得渗进我现场解说中。尽管我还没有看到运河,但我知道,它就在前方等着我。
长江与运河交汇口
在播出顺序上我们先播出了交汇口,再播出了瓜洲古渡,这是沿着运河的流淌方向而定下的顺序,但其实拍摄时,我们是先拍的瓜洲古渡,后才找到交汇口。
到扬州前,我曾几次幻想来到瓜洲古渡,我想象我会有许多的联想,在这样一个地方,我的情绪会被它控制,我会和古人一样变得多愁善感,我在心中期待着:古渡。然而。真正拍摄时,瓜洲古渡并没有打动我,也许是秋日午后的阳光太温暖、也许是古渡遗址处的空气太清新、也许是这里古朴的东西太少了,石碑、渡口、沉箱亭……它们只是我报道的对象。
但三个小时后,一切都改变了,改变的地方是长江和扬州古运河的交汇口。为了拍摄交汇口,我们一直在留意寻找江边的制高点,但都不理想,最后在瓜洲镇一位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才找到了这个拍摄点。
那是一幢五层的危楼,没人居住了,楼下是一个工地,灰很大,很嘈杂,看工地的人养了几只大狼狗,就栓在危楼下。我努力克服了自己对狗的恐惧,抱着豁出去的心态爬上了危楼,眼前的景象一下吸引了我。
长江水黄黄的
运河水绿绿的
交界分明
入口处的线条呈优美的弧线,一片尖尖的绿洲,象陆地的触角伸入运河和长江的水中,不时有水鸟从交汇处上方飞过,长江里的货轮、江对面镇江的高楼和江上淡灰色的润扬大桥构成了这幅水彩画的背景。
这是运河留在我脑海里最美的一幅画。
漕运总督部院遗址
漕运是封建王朝的国家命脉,漕运总督一般是正二品甚至从一品大员,相当与现在部长以上的高官了。由于淮安在京杭运河中的特殊地理位置,明清时均将漕运总督府第设在这里。
遗址其实是一大片的杂草地。在杂草中间整齐排列着33个直径为74厘米的柱础。从踏入杂草的那一刻起,我就被这个地方打动了:那些破碎的巨大石质柱础、那些躲藏在杂草下的一截截矮墙……时光机车一下穿越了几百年。
我席地而坐,想象着这里原来高大、宽阔的厅堂,嘈杂的人声渐渐响起,来来往往的客人、下属、佣人从我身边闪过,在堂屋深深的阴影中,漕运总督在地图前计算着漕船走到了哪里,而后院的夫人、小姐,则正议论着新近从江南运来的绣品,能做成怎样一件美丽的衣裳……
大运河南船北马舍舟登陆处
一位邳州农民画作者描绘了百米运河风情
人有爱好是快乐的事情。
几十年坚持自己做自己爱好的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我来到徐州地区邳州市农民王艳的家中,欣赏到她就快完成的作品:百米《运河风情》长卷时,我晕眩了。那些斑斓的色彩、那些鲜活的舞龙、玩狮子、挂春联、赶庙会、参加农运会……等等场景,那些运河里的船队,它们带着乡土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令我目不暇接。运河对王艳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熟悉。
在采访中,王艳丈夫的一声感叹:穷就穷点吧,难得她爱好这个,干事业么。让我有一种酸酸的感觉,但是又很羡慕。
采访中,我觉得王艳和当地的农民不大一样,虽然她的皮肤也是黑黑的,双手也是粗糙的,可她说话直率、爽朗,服装色彩协调,整个人显得质朴、干净。同事议论:画画到底让人的气质不一样??!确实画画的人对于美、对于色彩的捕捉比一般人到位,这种气质,使他们无论是在南疆,还是北国,无论是在都市还是乡村,你能一眼发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