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附近学生400块钱三小时商务,在宾馆怎么联系妹子呢,100块钱的快餐小姐,同城附近200米约

加入我们| 收藏本站

千里赴川献真情

发布时间:2009-08-14 14:55:00

当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跟许多人的反应一样,我马上就报名要求参加医疗队奔赴灾区。2008610正式接到命令,参加浙江省医疗队奔赴四川省参加抗震救灾任务。整个过程中,我用笔和摄象机记录了自己在灾区的每个日日夜夜,这是我人生中极其难忘的一段经历。现以小片段的形式部分摘录如下:

第一篇:飞到成都

接省卫生厅命令,我们嘉兴市医疗队一行7人于612日中午由市局相关领导陪送从嘉兴出发,下午1点到达萧山机场,1点半,来自全省6个地市的医疗队汇集一起,组成了我们浙江省第三批执行医疗任务的医疗队,同时配发了统一的装备。230分登机,310分起飞, 540分到达成都双流机场,经机场专用通道,10分钟后出机场,车行40多分钟后到达我们省医疗队在成都的大本营成都美丽华酒店,晚8点吃晚饭,饭后分发进入灾区的必备物品,晚11点休息。

第二篇:“摇”进平武

从成都到我们此次的救灾任务点平武县,路程约300公里,但是将穿越此次大地震的主要区域,汽车行程约需7小时,行车路线:成都—绵阳(走成绵高速)—江油—北川—平通—南坝—平武。虽然距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但地震灾区的余震仍接连不断,为安全起见,车队必须要在下午2前点通过北川—南坝这一段山体崩塌多发地段。早六点,运送我们到灾区的巴士准时上路,开车前护送我们的安全员(每次运送医务人员必配安全员,负责我们的在途安全)给每位队员分发一顶高强度的安全帽,同时“命令”:(1)、汽车进入江油路段以后,每位队员就必须载上安全帽;(2)、路途中,只要遇到停车,所有队员都必须尽快下车。队员门听着安全员的上述交代,心里不免有所紧张,从他那神情严肃的脸上可以读出六个字“此行路途凶险”。

由于时差,成都的早六点天还是黑忽忽的,行人稀少,车走的也很快,透过车窗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帐篷搭建在一些大街的两旁,透露出一种“防震”的味道。天刚放亮,车子一路高速已经到了绵阳,进而转行国道进入江油,从这儿开始车子就沿涪江北上。一边是川流不息的江水,一边是植被已被地震撕破的大山,路面也开始变得坑洼不平,车行一路颠簸,人也一路摇晃。车窗两边不时都能见到震塌的房屋废墟或是已空无人住的危房,而一排排的救灾帐篷则成了该地区的风景,面对此情此景,队员们真切地感到“进入灾区了”。

突然,车行速度慢了下来,前面一堆刚崩塌的乱石堵住了大半条路面,北行的车辆被放行通过,而南下的车辆则被暂时禁行。所有北上的车子都紧贴着那堆乱石缓慢地移动着,另一侧的车轮则几乎是踩着悬崖在往前滚动,而悬崖的下面就是奔流不休的江水,依仗司机高超的技术,我们通过了这一惊险的路段,车速慢慢开始加快。突闻车内有队员惊呼,并手指着左则窗外,我们循指而视,看到了大片倒塌的房屋废墟,足有一个镇范围。司机介绍说,这个就是平武县的平通镇,5。12地震中,该镇约80%的房屋倒塌,现在几乎成了一片废墟。。。。。。说话间,车子驶离公路,拐上一段临时修筑的简易公路,车窗的另一边则是倒塌的南坝公路大桥。目睹眼前的这一切,大地震留下的痕迹震撼着每一个队员的心。

车队继续颠簸着行进,队员们也摇晃着随车前行,约10分钟后,车停了。按照出成都时候的规定,大家从车上大家鱼贯而下,刚下车不久,突然感到地动山摇,人几乎无法站立-----余震发生了。只见在我们车子前方约500的地方,山上大量滚石隆隆而下,约5秒钟,地摇停止,而前方则是一片尘雾。此次停车40分钟,前方的路段被方才的余震塌方堵塞,经2台大型铲车紧急抢通,我们一行车子才得以通过。据司机讲,我们今天的遭遇不算惊险,但也不失精彩,但于他来说则早已经习惯了。越过南坝崩塌危险地段后,车子北行约25分钟终于到达了我们的任务点—平武县城。我下意识地看了下表,下午305分。从成都出发到现在,我们整整化了9个小时。

平武县城是我们浙江省医疗队的总部。该地县医院虽然没倒塌,但也已经是危房,所有的医生、病人都住帐篷。而省医疗队的总部则设在公路旁。沿路一长遛停放着的几十量急救车、几排蓝色的帐篷和上书“浙江省医疗队总部”的横幅标志着它的落脚地。据说,这是目前平武县城比较安全的地段之一了。

第三篇:入川第一夜

在平武县城省医疗总队领受任务:我们嘉兴医疗队驻点水晶镇,主要任务是1、在镇上设点义诊;2、上山进村巡诊;3、帮助当地医院救治重危病人或帮助进行一些急救手术。

领受完任务后,305分我们医疗队一行7人携带随身物品和配发的装备,分乘2辆救护车,继续北上直奔水晶镇。

水晶镇是平武县第二大城镇,人口近2万,镇上人口约2千,其余人口则分布在方圆250平方公里的15个行政村150多个自然村中,其中的70%人口坐落在深山之中。水晶镇地区的平均海拔高度是1000左右。车行约45分钟后,我们到达了水晶镇,而我们医疗队的驻地则设立在水晶镇小学的操场内。由于余震不断,当地的居民晚上都睡帐篷过夜,我们则也一样。时间快到下午4点了,但是当地的太阳还是晒得我们头晕皮肤辣。到达驻地的首先工作就是整理物品、搭建帐篷。由于灾区的帐篷还是十分的紧缺,我们7个人只有1顶大帐篷和2顶单人帐篷。说是大帐篷,其实也只能挤上4个人。而单人帐篷虽然能容纳一个人睡觉,但必须爬着才能够进帐篷。

约在晚上8点,搭建好帐篷,整理完物品,队员们排队轮着简单搽身(根本就没水源条件洗澡)后,接着开饭。说是“开饭”,其实就是每人2包方便面,打开五瓶矿泉水,泡个半开半烂,不到10分钟就搞定了呱呱乱叫的肚子。饭后,队里开了第一次会议,规定了几条纪律:1、队伍在灾区的所有活动采用军事化管理,一切行动必须听从指挥,没有命令,任何人都不得擅自离开驻地;2、由于余震不断,为了安全起见,晚上必须挤进帐篷睡觉;3、全队分成2人一组,共三个小组,一人留守驻地;4、走村巡诊的时候,必须自带干粮,不能吃、拿灾区村民的任何东西。

六月的水晶气候温差很大,白天出太阳,下午气温一般在32~37度,而晚上10点过后,气温则在18度左右,需要盖被子过夜,也没有蚊子。约10点过后,大家都拖着疲倦的身子,带着浓重的睡意,砖进了帐篷,不久就都进入了梦乡,这一天的经历实在是太惊险也太疲劳了。

也不知是啥时候,有队员惊呼“下大雨了”,一声惊呼之下,所有队员都象弹簧一样从床上蹦起,所有的手电筒几乎都同时打开,把个帐篷照个雪亮。帐篷内已经漏雨积水了,所有队员的床和被子都被雨水弄湿了,而帐篷外则是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无奈,大家只有挤入教室的走廊,,换穿上长袖衣服,东倒西歪地又入睡了,心里则都想者,该不会接着来个余震吧。。。。。。

第四篇:爬山进村

到水晶的次日(614日),我们就分三个小组,在当地村干部的向导下,开始了巡回医疗。一组去安溏村及附近几个小村,一组去大平村,一组去株佰村。高度分别是1100,14001700米。据当地介绍,水晶地区的平均海拔已经有1000了,因此,对于我们久居平原的人来说,爬山进村的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从早上9点开始进山(相当于我们的上午7点半)一直到完成当天的巡诊任务,各组下山的时间都在3点前后,山路的难行、艰险,肩上背包的成重,太阳的暴晒,等等,我们都顶过去了,当天我们还在山上经历了一次四级的余震。当天的巡诊,我们共走了三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看了近200号的病人。

2个花絮:

抢背背包的山村孩子

小杨是和我同去大平村的一组队员,由于年小我15岁,负责我们一组的行囊背负任务。爬山登高约500后,开始觉得10公斤的背包变得十分沉重,俗话说,百步无轻担啊,况且是登高爬山呢。正艰苦间,闻听身后一声四川乡音的呼唤“叔叔,我帮你背撒”,话音刚落,只见一双小手已经抢下了小杨肩上的行囊,背在了自己的身上。我们连忙问他:“这么重,你行吗?”,孩子整了下双肩,用四川话说到:“叔叔,轻巧啊,比我常背的竹子背篼轻便”。孩子一路话语不多,但是每到危险或湿滑地段,总会提醒我们“叔叔,慢点走撒”。。。。。。同行中我们了解到,孩子才14岁,而孩子行山路也确实很轻盈,一直把我们的行囊背到我们的目的地大平村,时间已经是中午的11点多了,小杨从我们携带的干粮中拿出一卷达能饼干给孩子,孩子边摇手边后退,而眼睛则是停留在那卷达能饼干上,我则猜想,这山里孩子或许还没尝过这种饼干的味道吧,起码孩子那停留在卷达上的眼神透露着些许渴望,多淳朴的山村孩子啊。小扬和孩子照了个合影,而眼睛则是湿润的。

这个病人我们免费治疗

去株佰村一组的队员,在完成巡诊任务后,在起身准备下山的时候,发现一村妇三步一停四步一息地他们走来,凭着职业敏感就知道,这绝对是个重病患者。小组队员马上奔向前去,嘱村妇就地坐下,赶忙开始听心肺、测血压,检查下来的初步结论,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肺心病患者。由于随身携带的药品中没有针对性很强的专用要,小组嘱咐村妇。明天让家人护送,一定要来水晶镇我们驻点看病。村妇则用川话说:“不得紧哪,给点药就可以了撒”。队员追问之下得知,她有三个儿子,现在都不在四川,身边只有一个12岁的孙女,没有钱治病,也没有办法下山。队员们马上跟村干部约定:明天一定要把这个病人送到我们水晶医疗点,我们负责她的治疗、吃住,直到把她治疗好了能上山为止。闻听此言,村干部向我们保证,明天一定把她送到我们医疗点。这样的患者在我们当地来说是较为平常的病例,但是,当你置身于灾区的时候,面对此情此景自然地使我们产生出一股“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这个这个患者治疗好“的激情。

下山后,我们就要开始准备好接待这个病人的一切工作,找药、联系病床等,而从治疗到护理,则我们医疗队全部包了。

第五篇:巧妇无米也成炊

15日上午8点半,医疗队按照计划,开始了新一天的进山巡回医疗。钟队长和护士小崔留在驻地等着昨天约定可能下山的患者,我则带领其他队员,在当地村干部的引导下,身背行囊出发上山。9时许,昨天约定的患者被村民抬到了我们的驻地。而患者的病情已经是十分的危急,端坐呼吸,口唇紫绀,钟队长和护士小崔马上就开始了初步的抢救处理,同时电话立即告诉了我,8分钟后我就乘救护车赶回到驻点,小崔马上汇报了病人的情况:患者气急严重,端坐呼吸,呼吸32/分,血压176/110mmHg,心率146/分,口唇紫绀。已经给予舌下含服心痛定10毫克。而当地没有合适的吸氧条件。经过查体我判断该患者是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心病,高血压病,高血压心脏病,全心衰竭,程度已经是三度,病情十分危重。而当地医院不能提供任何的辅助检查,连血常规也不能做,至于药品也只能提供最一般的药物,至于抢救需要的强心剂、血管扩张剂、气管解痉剂等,根本就没有。钟队长马上坐救护车赶往40多公里外的平武县城去弄药,我则和小崔开始了进一步的抢救。平时我们医疗队就有个习惯,大家分头出发后会经常互通电话,一是为了互相提醒注意安全,二是为了一些专业技术上的沟通。就在这个时候,我接到在新华村巡诊的队员们的电话:“老贾,这个病人很危重我们都知道了,你要尽力把她抢救过来啊,等我们完成巡诊任务后马上就赶回来,帮你一起弄”。接电话后,联想到钟队长正赶往平武去弄药,我的心里很是感动,也很振奋,虽然目前只有我和小崔2个人在驻点抢救病人,而全体队员的心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条件就是再艰难,我也要把病人抢救过来。需要要特别提到的是我们队里的护士小崔,技术熟练,动作干净,静脉针都是一针见血,只要我的口头指令发出,马上就能及时用上药物。我们就是用手头能找到的速尿、地塞米松、心痛定,再加扎脉带等手段进行抢救处理。经过抢救患者的情况慢慢地开始好转了,当患者解出第一次小便后,情况则有了明显的改善,从最初的端坐位转成了半卧位了。当然,我在当时条件下的技术把握也很是到位,一些技术问题也都是根据现实条件和病人状况进行了最优化的选择,比如说把,这样的患者,一般是需要吸氧的,但是,这个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我没有下令给患者吸氧,当地根本就没有氧气瓶和流量表,只有用氧气包给氧,如果用氧气包给氧的话,氧的流量无法控制,则很可能会发生肺性脑病而马上导致病情恶化而死亡。

约在中午12点的时候,巡诊的队员们回到了驻地,大家顾不上吃饭,马上赶到病房看这个病人,几乎每个队员都用听诊器仔细听了患者的心肺,(嘉兴医疗队此行共7名成员,除了我是心内科专业外,他们分别是外科、脑外科、儿科、皮肤科、消化科和护士各一名)队员们似乎个个都成了心内科大夫了,呵呵。不过,对患者的倾情关切之意则表露无遗。

下午1点半的时候,钟队长从平武县城赶回了驻地,遗憾的是,带回的药品也只是较为高级的抗菌素,而没有静脉用的强心剂、血管扩张剂、气管解痉剂。

到下午4点左右,患者病情基本缓解,已经能够平卧了,但是队员们还是自动地轮着去看病人,大家出自内心的愿望是要保住我们的成果,生怕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晚11点,我再次进病房看了患者,患者已经平卧熟睡,但是,从其的呼吸中仍然能闻听到喘鸣音,患者的救治还要继续下去。。。。。。

616还是由我和小崔留守,目的是为了继续对患者进行巩固治疗。其他队员则继续爬山走村巡回医疗。下午队员们回到驻地后第一件事就是询问患者的病情情况,我则高兴地告诉队员们,病人已经脱离危险了,现在已能下床走动,她的心衰及高血压已得到控制,但是肺部感染仍较严重,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控制肺部感染和支气管解除痉,保持血压稳定。每次当队员们去看望病人的时候,老人都动情地说:“谢谢你们,谢谢政府!”。

小花絮:陪伴病人的孙女

该病人由村干部组织村民抬下山,而她的陪客是她12岁的小孙女?;颊哂腥龆佣荚谕獯蚬?,家里只有患者和他12岁的孙女一起生活。虽然是大山里的孩子,或许是一老一少生活久了的缘故,小女孩很会照顾奶奶,每到吃饭的时候,我们都是奶奶孙女各送一份。女孩总是先喂奶奶吃完后她才吃,队员们把自己随身带去的巧克力给女孩,她也总是要先让奶奶先尝,由于灾区医院的病房现在都是安置在帐篷内,下午帐篷内的温度一般都要高达40度左右,病房外面则有孩子在玩耍,而小女孩总是呆在帐篷内一刻不离地守护着奶奶,找个硬纸板帮着扇风。小女孩的乖巧让队员们很是喜欢,几个队员带上孩子到了镇上,给小女孩买了2件体恤、一条牛仔裤和一双凉鞋。当女孩穿换上红色的体恤,套上牛仔裤穿上小凉鞋后,顷刻就变成了一个小美女,四川的山水养人啊。

第六篇:身历余震

今天是来到灾区的第五天(617号)。

昨天下了一天的大雨,进山的路由于大雨,被泥石流或塌方阻断了4处,山上溪水猛涨,进山巡诊已经无法进行,大家只能呆在了驻地。3天前,当地政府给我们医疗队调拨了一顶大帐篷,我们的住宿条件大大地改善了。但是瓢泼大雨之下,我们还是呆进了教室里,而该教室的顶上则清晰地残留着地震留下的裂缝。晚上940分,突然闻听一阵沉闷的隆隆声,声音分明是来自地下,接着就明显地感到了地在摇动,桌子晃动,而桌子上放着牙刷的杯子则搭搭作响,大家马上意识到,地震发生了。由于我们平时就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教室的前后2扇门一直是开着的,便于逃生。也就2秒钟,全体队员就分别从2扇门蹦出了教室跑到了操场上,这时,住在帐篷内的当地老师及家属也正分分从帐篷内逃出来,我们的反应速度比当地的居民还快哦。这次地震持续了不到5秒钟,小学的杜校长告诉我们,刚发生的余震是当地这些天来感觉最强的一次余震,估计在6级左右,而在昨天的晚上,曾经就发生了3次小的余震,我们队员则全然没有感觉到昨天的那几次余震。掐指算来,自我们进川后已经经历了89次的余震了,而我们明显感到的余震是3次,一次是在从成都进平武的路途中,一次是在山上,最大的一次就是这次了。说来也奇怪,我们浙江医疗队共分有6个点,有的时候我们明显感觉到的地震在其他点上会没有感觉,反过来也一样,而当地的居民则对每次余震则都能感觉出来,我想,这个就是我们和当地居民的经验差别吧,但是有一点绝对是我们厉害,只要地一摇动我们比任何人都跑得快。身在地震灾区,必要的安全意识和灵活的腿脚功夫还是必需的哦。

第七篇:花絮三则

620,今天是我们入住水晶后的第8天了,几天来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我们都顶过来了。8天来,我们已经走访了8个行政村70多个自然村,诊治了500多病人。余震还是经常发生,最频的时候,一个晚上就有三次,不过一般都是4级以下的小震,在我前面提到的“身历余震”一篇中提到的那次则是我们到目前为止经历的最大的一次余震。我们医疗队严格规定,晚上必须睡帐篷过夜,因此,对我们的威胁倒也不大,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则对我们上山巡诊构成了很大的威胁。6月时节,当地进入了雨季,大雨或暴雨时常发生,溪水猛涨,河流湍急。水晶镇周围的山上盛产水晶和黄金,当地人告诉我们,从清末民初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开采挖掘,小学的杜校长给我们介绍:周围山体都留有许多挖掘后的深洞和隧道,有些山体内几乎是被“挖空”了,遇到大雨,再加上暴晒,山体就会松动,此时再遇到暴雨的话,很容易发生泥石流。1976年四川松攀的大地震曾引发了当地严重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给当时的水晶镇造成了很大的灾害。因此,我们队根据具体情况,对行动计划作了调整:只要遇到下雨天,医疗队则停止进山巡诊,把服务对象转为镇上及附近的居民,而在晴天则加大我们进山巡诊的村落数量。我们决定,无论无何,在我们的任务时间段内(在灾区的15个工作日)一定要把15个行政村150多个自然村全部巡诊一遍,把我们嘉兴人民对灾区人民的一片关切之情带进山区每一个村落,不辜负家乡领导、同事和各界群众对我们的期望。

铁甲雄师红三团

离水晶小学约1华里就是水晶中学,来自济南军区某集团军装甲部队红三团就驻扎在改中学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抢修和维护平武到水晶的公路,确保交通运输线的通畅。进入6月以来,该路段几乎天天都有程度不等的塌方和泥石流阻断交通,但是通往平武的公路则天天保持着通畅,这支部队是这条生命线的守护神。昨天下午7点,我们医疗队全体队员走访了这支部队,对官兵们做了一次巡诊,为12名战士诊治疾病,其中的2名病情较重的战士我们带回了驻地,进行了输液治疗。我们跟团领导互留了电话,并交代:只要需要,战士随时可以来我们医疗点就诊,如遇到紧急情况,只要一个电话,我们马上赶到部队驻地帮助治疗。团领导们闻听我们一席话,整齐地划一地来了个军礼,而矗立在营地中央的那面上书“铁甲雄师”的红旗正迎风展开着,我们的每一个队员都身临其中,感受着军人的威严和力量。

顺便说到,在我们驻点区域共有四支援助队伍,我们浙江是医疗队,山西是疾病防控队,红三团是交通线保障队,来自河北的则是平板房建筑队。

爱心捐助

我们驻地水晶小学在此次地震中,教学楼和家属楼都没有倒塌,但房子的裂缝随处可见,已经是危房了。学生上课、老师办公备课,都在帐篷内进行,晚上也必须睡帐篷过夜。现在,学校的教学照常进行着,一遇余震发生,学生们在老师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撤出帐篷,到操场避险,余震平静后学生老师则重新进入帐篷继续开始上课。目睹此情此景,我们对灾区孩子老师们的精神十分敬佩。地震可以摧毁他们的家园,但是灾区人民的坚强信念还在,看着孩子们认真听课的神情老师们深情并茂的讲课声,我们坚信,要不了多久,一个崭新的水晶镇,一个崭新的川北会从新矗立起来。

全体队员每人都自发地捐了500元钱,委托钟队长转交给杜校长,算是表达我们的崇敬之心。

红烧肉

刚来水晶的时候,条件十分的艰苦,方便面、达能饼干、压缩饼干基本是我们的主要食物。现在,条件大大地开始改善了。由于交通情况的改善,灾区的物品开始增多,从一般的日用品、家用电器、蔬菜、肉蛋等,基本都能买到,价格也不贵,医疗队的生活条件也开始改善了。巡诊结束回驻地早的话,我们也去镇上买些菜,做个红烧肉什么的犒劳下自己的胃。说起这猪肉,跟我们本地区的有很大的区别。一块厚10公分的块肉,起码有7公分的厚度是肥肉。当地养猪都不用饲料,所以绝对没有“瘦肉精”的,虽然特别肥,但吃起来就是香。肉类上的差别是原因之一,或许我们肚子里很少的油水则也是原因吧。

第八篇:今天再报好消息

近段时间来,我们医疗队接到了来自家乡领导、同事和朋友的无数电话和短信,家乡亲人的关怀、勉励时刻鼓舞着我们的每一位队员,我们承载着家乡人民对灾区人民的一片关切之情。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续写我们的成绩。

614正式开始工作以来到今天(23日),我们医疗队已经爬山进村巡诊了该地区15个行政村中的12个,走了136个自然村,诊断治疗病人1200多,完成了任务的80%,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气了。今天天气很好,医疗队决定今天休息一天,让队员们作些调整,清点一下剩余的药品,洗洗衣服,晒晒被子等。

出院回家

前面曾提到的那位重危的心力衰竭病人,经过我们的精心治疗,21号出院了,从抢救到巩固治疗,我们前后只用了5天时间。由于患者家是在高达1700多米高的山村,因此出院的前一天我们就跟村里取得了联系,由我们的救护车先送患者至山脚,然后转由马匹驼患者上山。我专门为患者调选了回家继续治疗的药物,队员们也纷纷从自己当初携带进川的随身物品中挑选出一些衣物和日用品,还把省总队配发给我们医疗队吃的牛奶、饼干、方便面、沙丁鱼罐头等装满了2个纸箱送给患者。在我们一行用车把患者送至山脚的时候,患者的小孙女开始变得神情忧郁起来,原先一直洋溢着欢欣和天真的笑脸顷刻晴转阴,当我们大家在进山必经的桥上拍照留影的时候,小女孩就开始了哭泣,大家都知道,分别的一刻到了,想到此,队员们的双眼也不免开始湿润了,然而,当看到患者肩背背包,步履轻松的样子,我们的心中则感到无比的欣慰,心情真是复杂啊……当我们搭载我们回驻地的车子开动的时候,队员小杨拍下了奶奶和孙女向我们挥手告别的照片,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心中总有无数的感慨……

专业指导

由于全国各界对灾区的支援,当地的医疗条件也在改善,一些较为先进的医疗器械被送到了当地的医院。水晶医院也收到了一台便携式简易呼吸机和一台多功能监护仪,而当地医院则没人能安装和使用这些仪器。镇医院的王院长跟钟队长联系,请求我们帮助提供专业指导。医疗队中擅长心内科的我和ICU专业护士小崔化了半天时间,帮助安装、调试,并负责教会了当地医生护士使用这些仪器的方法和维护要点。由于监护仪所需要的心电记录纸没有随机器送来,钟队长则马上联系自己医院,用特快专递的方式,送来一大纸箱的心电记录纸。估计三天后会送到。

帐篷学校

在灾区,现在的余震频度还是很高,依当地官方公布的数据从我们来到当地以后,余震就共发生了数百次之多,最多的一天曾高达127次,不过,大多都是很小的余震。只要余震不超过4级我们一般是感觉不到的,而我们经历的4级以上的余震共有6次,其中较为惊险的一次余震经历则在前面的“身临余震”一文中做了记载。现在,我们驻点区域的所有学校,教学已经恢复,上课都在帐篷内进行,而孩子的接送,则必须要有家属陪送。我们医疗队则利用晚上的时间,给当地的镇政府、学校安排了一系列的讲课计划,内容涉及到:心肺复苏技术、灾难救治中的二次损伤预防、小儿常见病的预防、胃肠常见病的防治、常见皮肤病防治、颈椎病腰腿痛的防治等。由于所讲的内容都是我们在山村巡诊过程中发现的当地最常见的问题,因此很受欢迎。当然,我们的讲课也是在帐篷学校内进行的,下一步将计划去当地中学和驻地军营讲课。来到灾区后,我们总觉得,只要力所能及,我们就要加倍努力地为当地人民多做些实实在在事情。

一次不寻常的手术

2天前,当地驻军抬送来一名战士。该战士晚上开始出现腹部疼痛,到天亮时,已经疼痛难忍,经过检查,战士患了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切除,不然就有并发阑尾穿孔和腹膜炎的危险。而当地医院的条件,无法进行这样的手术,如果转送到40多公里外的平武县城的话,则路途有遇到山体塌方车子被堵而无法动弹的危险。钟队长当即决定,由他和万医生联手在当地医院进行手术。手术床是借用一张产妇用的产床,手术的麻醉用的是局部麻醉,就着这样的条件进行阑尾切除手术在我们当地几乎是无法想象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医疗队成功地完成了手术,战士的病情被控制住了,到今天已经是手术后第3天了,战士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并正渐渐恢复。计划今天的输液治疗结束后用救护车(我们医疗队配备的工作用车)把战士护送回军营内,由部队的卫生员照顾,7天后我们负责去拆线。

第九篇:用山泉水泡的茶

624大晴天,按照计划今天我们要完成最后的三个行政村的巡回医疗任务,由于任务比较重,早上八点半我们就从驻地出发,分组进山了,到下午1点左右,各组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共诊断治疗了病人130多,高强度的一天结束了,而对于我们医疗队来说,这实在是平常的一天。

任家坝村是一个离水晶镇不到2公里的比较大的山村,有人口996人。村子坐落在半山坡上,进村的路也修得比较好,村民们除了农业生产外,主要的副业就靠养猪和蔬菜种植,村民们的生活相对于当地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来说属于中等偏上。当我们完成在这个村的巡回医疗任务后,村长和村党支部书记一定要留我们吃饭,盛情实在难以推脱,我们只好设计了个“假接电话”,说是有紧急任务需要尽快赶到另一个村救治病人,利用了他们的“天真”,成功地谢绝了他们招待。说到这,必须要说明,并不是我们不领情,而是我们整个浙江省赴川医疗队有严格的规定:绝对不能拿灾民的任何东西,在巡诊过程中,必须自带干粮,自行解决吃饭问题。我们正确理解和执行了这一规定,在每一次上山巡诊中都是这么做的。不过我们确实也吃了点东西:村长给我们泡的茶。水是用山泉水现煮的开水,茶则是当地自产的茶叶,这茶的“色、香、”都极其普通,但是喝起来的味道,除了刚入口时感到有些许茶涩外,随之而来的就是满嘴的淡淡的甘甜。我们医疗队中没有一个队员携带茶叶进川,我们没设想过能有喝茶的清闲,而驻地配备的矿泉水都是几箱几箱的,进川后我们喝的水都是矿泉水,这茶的味道实在是诱惑人啊。我跟村长要了点茶叶,晚上,在驻地用矿泉水煮开,泡上茶叶大家品尝了起来,哈,全然不是村长泡给我们喝的那杯茶的味道,大家一番讨论后的结论是:那是用山泉水泡的茶。

625。昨天下午近4点的时候,接到省医疗总队的命令:清点所有剩余药品,上交设在平武县城的省医疗总队仓库。总队的药物集中后准备运往清川县。按照上级的计划,浙江省从七月开始将开始对重灾区清川县的援建工作。今天我们按照总队的命令,把剩余的药品运去了总队。队员们意识到,我们的连续记实报道到了该结尾的时候了,但是我们嘉兴医疗队后一批队员们会在青川续写我们的连续记实的……

上一篇:二届主席   同一心怀
下一篇:没有了